西安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院有限公司

Xi'an INSTITUTE OF GEOLOGICAL AND MINERAL EXPLORATION Co., Ltd

img

扫描访问网站

网站首页
img 当前位置:职工文苑 > > “我们年轻人有颗火热的心”新疆“358”区调项目采访记

“我们年轻人有颗火热的心”新疆“358”区调项目采访记

发布时间:2011年11月25日 08:00

新闻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管理员

浏览量:594

——陕西省地矿局西安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院新疆358区调项目采访记 
    我们年轻人有颗火热的心,革命时代当尖兵。哪里有困难,哪里有我们,赤胆忠心为人民。不怕千难万险,不怕山高海深,高举革命的大旗,巨浪滚滚永不停、永不停。迎着红太阳,意志更坚定,勇敢迈步向前进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有多少热血青年是唱着这首《年青的一代》中的电影插曲,迈入神圣的地质殿堂,奔向祖国的四面八方,从而成为新中国的奠基者?恐怕没人数得过来。
    今天,在地质找矿358大旗的指引下,陕西省地矿局西安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院(以下简称西勘院)的年轻人,同样担负起新疆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专项的重任,成为活跃在天山南北的地质尖兵。
    日前,记者跟随西勘院副院长邹文良、院副总兼区调部总工姚锋等一行检查团,来到北疆和南疆区调项目部。一个个新面孔、一件件新鲜事,令人耳边不时地响起那久违而新潮的老歌、那优美而朴实的旋律:我们年轻人有颗火热的心,革命时代当尖兵
旋律一:人才战略地质思维 
    西勘院为陕西省地矿局麾下人员最多、综合实力最强的地勘单位,建院50余年来,仅煤炭勘查成果一项就达1340亿吨。2007年,因其地质找矿成果突出、综合实力雄厚,被国土资源部授予全国地质勘查行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2006年,审时度势、攻难克艰的西勘院,在陕西省地矿局的支持下,成立了自己的地调所。5年来,他们依靠300多名技术骨干,主攻地质找矿战略目标,实施走出去战略,赢得了公益性、商业性地质项目齐头并进的大好局面,且让新招的141名研究生、大学生及各类人才,享受到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优惠政策,体味到地质立院和富民强院的成功喜悦。
    究其人才战略的特点,即十分看重产学研用和多学科综合研究,以求打破单科独进、狭隘学科之偏见,建立动态、整体研究的地质思维和综合素养。同时,他们致力于培养既有广阔理论基础,特别是具备现代固体地球科学理论和方法知识,又有现代仪器动手能力的专业技术队伍。5年来,西勘院所获取的数10项地质找矿奖、科技进步奖,正是成功实施人才战略的一个例证。
    究其人才战略的特点,即将野外一线演练,尤其是区调综合素养演练,视为培养地质思维的必修课。5年来,几乎所有的新人都被分配至区调一线,像70个人的区调部,除两位女同志做室内工作,其余均常年奔波在野外一线。
    今年,西勘院又新聘34名大学生和研究生,其中有不少新人是头天报到第二天就奔赴西部区调项目组。时常下基层检查工作的姚锋高兴地说:有的我连名儿还叫不上来呢。这些80后、90后多为独生子,在最艰苦的区调一线,个个吃苦耐劳,进步之快真令人吃惊咧!
    在实施以培养地质思维、提升综合素养为基点的人才战略中,西勘院始终坚持三结合理念,即注重将多学科综合研究与走出去的项目战略有机结合起来,将人才战略与改革用人、分配机制和大胆启用新人有机结合起来,将立足于培养一线综合素养与高等院校联袂进行职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近年来,深谙三个有机结合之妙用的西勘院,已先后将10多名年轻人推上了业务、行政领导岗位,且培养了10多支地质思维上乘、工作作风顽强的项目组,其中不乏年轻的项目组组长和技术负责人。对此,西勘院原院长、陕西省地矿局政治部主任盖西京深有体会地说:人才战略的成功运作,一改西勘院人才断档、青黄不接的被动局面,加之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让西勘院成为‘地质立院’和‘富民强院’的先行军。尤其是‘我们年轻人’的健康成长,实为地勘单位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啊!
    5年来,地质立院的方略、人才战略的支撑,加之富民强院的机制,让如鱼得水的西勘院在陕北、在西部、在国外,赢得了西勘铁骑的亮丽品牌,赢得了地质找矿的一连串新突破,并且经济总量一直在全局排名第一,年增长率达20%以上,职工收入年增长率达10%左右,且用人、分配政策坚持向野外一线倾斜。
    因为按照经济规律,特殊行业一定要有特殊政策给予支持,这样,才谈得上人才流向和人才储备。亚当斯密曾在《国富论》中说过,补偿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经济上提高待遇,另一个是精神上的,包括兴趣和成就感。
    坚持按地质规律找矿、按经济规律办事的西勘院,自然视和谐地勘为终极目标,因而连续多年被省、市、区和全局系统评为双文明建设的先进单位。最近,西勘院在荣任全国经典地质队的同时,还作为陕西省惟一一家参评单位,有望再次被国土资源部命名为全国优秀地勘单位。
    细说西勘院的人才战略,不妨从其麾下的区调部谈起。据姚锋介绍,运筹帷幄、从长计议的西勘院,5年来共承接了内蒙古、青海、新疆等地的7个国家重点区调项目。3年周期、交叉而行,他们目前已完成2个项目,获得了有关方面的好评。
    人们忘不了,区调部当年接手大漠深处第一个区调项目时,明知要亏本300多万元,却全力以赴、勇猛精进。如今,区调部不仅占领了西部市场,且伴随多个项目的成功运作,一茬接一茬的新人在快速成长,成为西勘院可持续发展的中流砥柱。
    在西勘人眼中,人才战略、项目战略如同一对呼风唤雨的鸳鸯剑,舞出了湖光山色,舞出了璀璨人生。问及走出去和开拓西部市场的秘诀,西勘院院长陈磊说:大凡新项目上马,我们只算人才账,从来不算经济账。因为只有算大账,才能赢得大地质市场啊!
    这,与美国通用前总裁韦尔奇的先创造一流人才,再创造一流产品、一流市场的创业精髓相比,的确有异曲同工之妙。纵观地勘单位改革发展大势,也许用不了十年八年,一批深具地质思维+综合素养+创业精髓的我们年轻人,一批深谙地质规律+经济规律的地质CEO,就会在中华大地一跃而起,成为驰骋天下的矿业精英!
旋律二:西部放歌龙吟虎啸
    矿种全覆盖、地域全覆盖、全新的机制,深知地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宗旨的西勘院,对此当仁不让。姚锋,为秦岭终南山人士,大个子、黑脸膛,曾在秦岭搞区调多年。如今,作为区调部领军人物的他,自然懂得西部放歌之要义。
    他说:西勘院成立区调院不过5年,能拥有市场核心竞争力可谓志在必得。去年,新疆1∶5万区调专项招投标时,共有11个省份、30家地勘单位参与竞标,其激烈程度可想而知。最终,有7家地勘单位得手,囊括了31个图幅、10个项目,其中就有西勘院的8个图幅、2个项目,工作区域达3200平方千米。试想一下,若不是当年算大账,哪有如今这般稳操胜券?
    为此,我们挑兵选将、精心准备,由4名项目负责人和技术负责人,分别率领30多位年轻人,于今年四五月启程,开始了西勘院找矿史上第一次‘天山区调行’。
    有人说,不到新疆,不知中国之大,不知中国之美。的确如此。全区共发现矿产资源138种,其中探明储量98种,雄居全国前10位储量的有41种。2009年,在完成19938平方千米的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项目中,新发现矿产地53处。资源潜力无法估算、找矿空间博大精深,令多少地质人魂牵梦萦哟!
    而占国土面积1/6的新疆,若将其疆字去掉左偏旁的话,所显示的正是三山夹两田的地貌特征。三横为三山,即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两田为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至于横亘中部、东西绵延1700多千米的天山山脉,则为南疆、北疆的天然分界线。
    西勘院所承担的两个区调项目,一个在北疆乌苏市,另一个在南疆和静县,工作区域均在2500米雪线以上的天山深处,从而形成南北夹击、龙吟虎啸的进攻态势。姚锋为此说了一句专业且牛气的话:喜马拉雅山再高,在地球表面也可以忽略不计!
    北疆区调项目部设在天山北麓、距乌鲁木齐市268千米的乌苏市。其全称叫库尔喀喇乌苏,蒙古语意为积雪之地的黑水,大概取意于煤炭资源十分丰富,且拥有铁、铜、石油等多种优势资源。
    汽车行至乌苏市北大沟乡,公路边几间民房即为北疆区调项目部。18位我们年轻人往那里一站,研究生、大学生、大专生,还配有司机和厨师,阶梯式的人才结构令人羡慕不已。和啃老族相比,他们显得精气神儿十足,人人透出一股质朴气和坚韧劲儿。
    项目组厨房里,堆放着大袋大袋的方便面和压缩饼干,此为天山打游击的最佳配给了。区调部从春天出队到冬日收队,大半年时间要与天山为伴,午餐喝凉水、啃干面、嚼饼干,的确够苦的。但是,同时兼做北疆、青海两个区调项目负责人的司国辉却笑声朗朗地说:新疆项目的条件算是小康水平了,青藏高原项目才是贫困线以下呢!
    司国辉,为西勘院我们年轻人中的佼佼者,新近被提拔为区调部部长。略显白净的司国辉身材颀长却不失健壮,出生于吕梁山区,打小性格内向,连女孩子都敢欺负他。后来,他成了长安大学地质系的高材生,从大三起就开始跑野外、当项目组组长。
    2007年,研究生一毕业,司国辉就来到西勘院区调部。大西部赋予他大山般的坚强、长河般的柔韧,性格也由此变得坚强和开朗。玉树地震时,西勘院组建救援小分队,为大地把诊号脉、排查次生地质灾害,其中就有司国辉。
    当司国辉他们冒着余震危险圆满完成各项任务,扛回一面抗震救灾英雄小分队的大锦旗时,西勘院的3500多名干部职工为之感到骄傲与自豪。此番小分队出击,与其说是上级委派,不如说是对人才战略的成功检验。
    在日常工作中,西勘院善于将野外一线历练与高等院校适时深造有机结合起来。去年,西勘院共有37名同志获得了在职学习的好机会,其中就有司国辉,但被他婉言谢绝了。
    问及放弃读博深造的缘由,他说:西勘院留人又留心,为年轻人提供了实现自我价值的好平台。我在这里工作了4年,已涉足化探、物探、构造、矿产等多个领域,还在全局系统拿过论文大奖咧!我计划今年在区调、矿调的基础上,明年再搞综合研究、矿区详查等,‘天山区调行’同样是一生难得的大课堂哟!
    有感于西勘院努力营造因‘才’施教、献身地质的大环境,我想在北疆项目结束时,把杨光华、张超他们带出来。至于个人读博深造,再晚几年也不迟啊!
    司国辉提及的张超,是一位浓眉大眼、性格稳重的帅小伙儿,曾在国外项目组干过1年。此时,他正趴在电脑桌旁整理野外记录本呢,并声称:原始记录十分宝贵,每一笔都渗透着心血与汗水,室内整理不能含糊哟!
    区调部的野外装备也不含糊,有老三样——地质锤、放大镜和罗盘,还有新三样——GPS、照相机和数字采集仪。据说,项目组里压力最大的数技术负责苏会平,规范化、科学化建设得一一抓起。至于我们年轻人,白天几人一组跑线,晚上回来就叽叽喳喳地向苏老师问个不停,地层啊、岩性啊、构造啊呈几何排列组合的地学知识,如同浩瀚的大海漫无边际,由西勘院、区调部和项目组共同构建的三级培训,无疑为我们年轻人扬起了事业与理想的风帆。
    再看由苏会平经管的苏绣般的野外手图、地质总图和实际材料图等,真不敢相信它们均出自我们年轻人之手,看似大大咧咧,实则个个喜钻研、肯动脑、心细如发呢!
    随手翻开一本野外记录本,果真像艺术品一样缜密而完整,如反映大地构造类型,有陆槽、块垒、台拱、台洼、台垣、台墩等字样。这是我们年轻人每天用心、用脚、用几十千米的跑线换来的第一手资料。两三年之后,它们会成为30万字区调报告的基础资料。
    我国地学专家、全国科技名词编审委员会原副主任吴凤鸣先生,在新近出版的文集中,引用了梁启超先生在十九世纪对地学概念的精辟阐述:西人立地学者,要分三宗:风、云、雪、雨等谓之地文,地中矿石物迹,谓之地质学,五洲万国沿革谓之地志。可见地学涉足地理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气象学、生态学等多个领域。
    谁敢说,在我们年轻人的天山野外记录本里,没有风、云、雪、雨,没有矿石物迹,没有五洲万国之沿革呢?记者问司国辉:将来你读博,会选择什么专业?他回答:还是地质学啊,我对这个专业十分感兴趣。只要一开春,我就在城里呆不住了,一心想往野外跑咧!
    看着我们年轻人快乐和自信的脸庞,记者不禁想起《太白阳经》的一段话:秦人劲,晋人刚海岱之人壮,崆峒之人武,燕赵之人锐,凉陇之人勇,韩魏之人厚大千世界、地下宝藏,除了赋予地质思维、综合素养和创业精髓以外,更有海纳百川、百炼成钢的快乐人生积淀呢! 
旋律三:地学黄埔痛并快乐 
    在北疆区调项目组,记者还与一少一老聊了起来。王海博,今年26岁,为长安大学地质学硕士生,刚到项目组不过10余天。他说:挺好的,我竟然找到了‘家’的感觉!王连平,今年40岁,以前干物探,现在干区调。他谈到经历,谈到孩子,也谈到自己快乐,大家快乐的野外经验。
    也是,要想战胜野外孤独感,就得有一个温暖的家,一个快乐的家,一个标准化的家。在西勘院野外项目组,都有严格的工作进度表和规章制度,如禁酒令,规定每人每天只能喝1两白酒。还实行严格的目标管理制,像张超他们整理的电子版(野外工作记录),规定每月20日统一上传区调部。大到地质报告、小到矿物标本,一律用制度管人。
    与此同时,根据地学制约因素多、不可逆性等特点,注重将个人思维建立在群体思维之上。用姚锋的话说:干地质的都爱‘抬杠’,从山上‘抬’到山下,又从山下‘抬’到山上,天天如此,乐此不疲!司国辉则说:聊天,是‘群体思维’的温床。
    恩格斯说:全部地质学是一个被否定了的否定的系列。地质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学术论战史,像水成论与火成论的论战,渐变论与灾变论的论战。不同时期的地质学假说,标志着大地构造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从而丰富了大地构造学的理论内涵。
    至于起始于19世纪的收缩理论、地球膨胀说,20世纪的地壳脉动说、振荡说、地壳波动说,还有1910年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说,以及诞生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板块构造学说,均与区调基础工作密切相关。难怪,西勘院一直视区调为地学黄埔。
    自从有了天山区调行,就有了不少风趣的小故事。在北疆区调项目部贴满地质图的墙壁上,十分抢眼地挂着一束用线绳捆扎的狼毛。经司机燕锋揭秘,方知天山区调行会与多种动物不期而遇。
    某日,天山已近傍晚,一只灰色老狼向人们走来。当相距10多米时,不知是害怕还是兴奋,我们年轻人不禁与狼共吼起来,像是用家乡土得掉渣儿的华山老腔,吼得群情振奋,吼得气壮山河。最终,灰色老狼夹着尾巴夺路而逃。也许,天山狼也敬畏天不怕、地不怕的我们年轻人吧!
    与狼共吼、余兴未尽的他们,后来在山上捡起几束狼毛。经细心整理之后,变成了可心的宿舍标识,变成老狼怕人的天山记忆。老狼怕人,可我们年轻人在野外又怕啥呢?
    最怕迷路!毕业于长安大学地质专业的研究生杨光华说,那天,我和队友王大兴早上8点上山,在两条沟之间跑线,只有12千米的直线距离,按往常经验中午可返回项目组。谁料山岔口路不通,怎么绕也绕不出去,且越往山里走,雪下得越大。眼看天黑了,我们只好按原路返回。此时,我们俩没吃没喝,皮带勒得已经不能再紧了。我们借着月光,打着手电,相互搀扶,相互鼓励,走到凌晨5点才看到项目部的灯光。
    此时,一夜未睡的大家正准备上山找人呢。一看见我们回来,他们立即忙乎起来,洗脚的、抹药的、做饭的团队的温暖与关怀,把我们的紧张、恐惧与疲惫一扫而光。此时的我,联想起白岩松的名言——‘痛并快乐着’!
    听说,这位云南小伙子的歌唱得很好,每逢傍晚下山总会放歌几首。此时,调皮的伙伴常会用狼吼来应和。其实,在野外项目组,每人都有一本痛并快乐的故事集。她缘于团队的思想交锋与情感交流,更缘于和大自然的时空对话与和谐相处。
    恩格斯说得好:地质学按其性质来说,主要是研究不但我们没有经历过,而且任何人也没有经历过的过程。拥有了这一过程,就拥有了我们年轻人的痛并快乐,就拥有了常人无法领略的地学兴趣和找矿成就感! 
旋律四:老马识水后继有人 
    西勘院南疆区调项目部坐落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巴音郭楞,系蒙古语富饶的流域之意。这一距乌鲁木齐市270千米、位于天山中段南麓的资源大县,仅具有一定开采价值的矿点就达117处。2009年,新疆地矿局又在这里发现了3处铁矿。
    巴音郭楞究竟有多美?她拥有中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博斯腾湖,拥有全疆最大的高山草原——曾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命名为中国最美六大沼泽湿地之一的巴音布鲁克。听说这一世界最大的天鹅繁殖栖息基地,每年会有几十万只鸟类在此度夏和繁殖
    总面积达10万多公顷的天鹅湖,距南疆区调项目部不过50千米,我们年轻人对此却毫不动心。区调部副部长兼做青疆两地3个区调项目负责人的张忠良说:我4月份到这里,正赶上景致最美的时节,有占全球3/5的天鹅在此翩翩起舞呢!可我们谁能放下手头的工作,去观赏如此美景呢?
    清晨,走进坐落在乡政府一旁的南疆区调项目部,看见一根10多米长、10多厘米粗的铁旗杆,几乎从根部折断,可怜兮兮地趴在院落里。张忠良说:这是两天前一场大风的杰作。天山气候变化多端,山里下大雪,山外刮大风,天天如此,你说奇不奇?
    较之北疆区调项目部,南疆区调项目部条件差一些。一是海拔较高,工作区域多在3600米以上的雪山之巅,打游击成为家常便饭;二是生活条件较差,因周边人烟稀少,食物运输距离长达500千米,吃饭成了大问题,山上的给养得靠蒙古马每周运输一次;三是自然条件较差,天天雪融性洪水暴涨成了项目组最怕。
    蒙古马虽赶不上伊犁马漂亮,但论耐力和聪慧却与其不相上下。它即是我们年轻人的忠实伙伴,也是天山区调行故事主角之一。
    人马滚坡,在天山时有发生,去年曾有5位采药人因此命丧黄泉。一次,一匹驮着项目组重达100多千克行李的蒙古马,在行进时突然身子一歪向山下滚去。随行的马工富有经验,于第一时间抽出腰刀冲上前去,迅速割断绳索。行李坠地了,蒙古马得救了,我们年轻人个个看得目瞪口呆。所以,强调安全、检查安全,为邹文良一行检查团的目的之一。
    也许常人想象不到,天山雪融性洪水是何等的气势汹汹。我们年轻人早上上山,河床不过几米宽,河水只及脚脖子深。可一过下午两点钟,雪融性洪水开始发作,一改温顺的模样,如同万马奔腾,呼啸而过,河床瞬间变成了几十米宽乃至上百米宽的天堑。别说人过河难,就是骁勇善战的蒙古马也会打憷。
    每逢这时,马工会给蒙古马系上安全绳,先放空马过河,若可行的话,再让返回的蒙古马驮人、驮东西。大多情况下,蒙古马会听从主人的安排,可当水势太大时,就无商量的余地了。您若是强拉硬拽,那蒙古马会扑通一声跪下前腿,用一双美丽的大眼睛紧盯着您,目光中透出恐惧、祈求和倔强。
    都说老马识途,没想到天山老马识水呢!我们年轻人不仅对其产生了信任感,马术也随之大为长进。过河时,为了不让冰冷的河水打湿衣服,他们由骑马变成了跪马、站马。而善解人意的蒙古马,对我们年轻人则备加呵护。如遇到冰雹,人被打得没处躲藏时,蒙古马会主动把头调过来,用屁股冲着迎风的方向,使人和马都感觉好受一些
    有马同行还好,若无马就难说了。遇上洪水大涨,我们年轻人即便看见了河对岸接他们的韩磊师傅,也只能望车兴叹,一等就是几个小时。
    提起部下的综合素养和敬业精神,张忠良十分认真地说:和他们在一起,操心归操心,但时常令我感动。那天,12个人去野外测剖面,原本没打算在天山过夜,谁知遇上了暴风雪,又冷又饿的他们,不时依偎着在冰盖上休息。
    此时,有人发出了咀嚼声,同伴问‘吃啥呢’,那人回答说‘陕西肉夹馍’。可用手电筒一照,发现他在大把大把地吃雪呢。待后来,为了取得片刻的温暖和防范野兽的突袭,大家开始脱衣服,点燃了迷彩服和牛仔裤
    要知道,当时人均背负几十斤、共达300多块的光谱标本呢,还要在挨饿受冻的情况下翻山越岭,没有咬铁嚼钢的劲头儿,没有坚守、坚持与坚强的气概,是根本耐不下来的!即便如此,无一人提出扔掉标本的请求。待后来下山清点时,不仅发现标本完好无损,而且一块也不少,多好的‘我们年轻人’啊!人在标本在,人在项目在,何愁地勘事业后继乏人呢?
    南疆项目组也就是从那天起,只要一上山,我们年轻人就会揣上一包牛肉干,可不到万不得已,谁也舍不得吃。
    我们年轻人的综合素养、业务水平与工作作风的日臻成熟,与西勘院重视传帮带、实施以老带新大有关系。对此,不知足的姚锋却说:国内条件较好的老区调队,‘以老带新’的比例是1∶1,而我们目前是1位老师带4位年轻人,等达到1∶3或1∶2时,人才战略就顺当多了!
    有了如此这般的加速度,西勘院离地质找矿新突破还会远吗? 
旋律五:薪火相传创造未来 
    据介绍,中国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在世界地学界都享有盛誉,这与第一代开拓者艰苦卓绝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作为开拓者之一的丁文江先生,曾这样要求自己:登山必至峰顶,移步必靠步行。
    而作为早期开拓者的谭锡畴、李春昱先生,于1929年在西南地区搞区调时,为了测量经纬度,自带一部无线电收音机。他们用测量星斗来计算当地时间,再收听天文台标准时间,然后用时间差来计算当地的经纬度,从中亦可看出区调之严谨、地学之缜密、前辈之不易。
    在薪火相传、继承创新中,西勘院自然不敢落伍。人才,是科技进步、自主创新的关键,在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战略方针中,西勘院不断完善和壮大人才结构和人才队伍,努力造就一批德才兼备、综合素质一流的科技创新人才,为我们年轻人的脱颖而出和施展才干,提供更大的舞台与更好的机遇。
    为快速培养人才,充分发挥地质专业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西勘院高度重视地学前沿和综合理论知识的灌输与培育,每年都要花大把大把的银子请进来、送出去。与此同时,西勘院制定了多项野外分配与用人新政策,以激发我们年轻人投身于理论学习和钻研业务的热潮之中。
    若论积极性,像南疆、北疆项目组的燕锋、韩磊,本职工作原为司机,却一一学会了采样、整样等技术工作。韩磊还利用收队时间,在长安大学攻读地质学专业,不久将和其他10多位同志一起拿到大专文凭。
    记者随手拿起张忠良的工作笔记本——封皮破了,内容却十分新颖,既有大地构造学笔记和前辈区调经验介绍,又有南疆区调项目的地质草图和工作计划等。这位38岁的中国地质大学的毕业生,不仅乐观向上、埋头苦干,而且学习劲头不减当年。他说:搞地质就是这样,实战演练和理论充电缺一不可。截至目前,我们南疆项目部已完成大部分工作量,而且还有新发现、新创造呢!
    原来,在区调一线,项目负责人和技术负责人不仅是当家人、大管家,还要当好综合研究的带头人。更何况西勘院一向注重多学科综合性思维,崇尚理论思维,力求摆脱传统经验主义的束缚,并要求各个项目组在做好地质考察、区域调查以及收集资料工作的同时,力求理论总结与经验升华逐年上台阶。
    在南疆项目部资料室,记者看到了10余块化石标本。张忠良说:大部分标本昨天已运走,其中最有价值的当数笔石化石标本。经初步研究认定,凭借它有望改写天山区调史,对重新认识区域断裂和大地构造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像树叶一样的笔石化石标本的发现者叫仇道磊,2008年毕业于石家庄经济学院(原河北地质学院),赴疆之前干过青海区调项目。而笔石化石的如期发现,则是项目组注重综合研究的结果。在研究以往地质资料中,他们发现地层与构造矛盾重重,便设想将某处构造向北推移1千米。经过艰苦的野外地质工作,果真有了不少新发现,且在砂岩中发现了笔石化石标本,从而为假设找到了重要依据。对此,张忠良兴奋地说:每逢假设在实践中一一得以验证时,便是我们最快乐、最幸福的时刻!
    记者采访南疆区调项目组时,恰遇10多位我们年轻人在天山冰峰上打游击,且已连续工作了20多天。待他们下山时,又将给人们带来怎样的新发现、新惊喜呢?
    在夏秋之交,南疆、北疆区调项目组的阶段性成果表明,我们年轻人不仅基本查明区域地层、岩石、构造特征和成矿地质条件,建立起测区晚古生代石炭系地层层序,且初步构建了区域构造格架,查明各构造地质体的构造形迹和物质组成以及结构,厘定构造带的构造属性和变形序列,并在原有矿点研究的基础上,新发现了几条大的具有矿化线索的蚀变带,还有几处铜矿化点
    采访结束时,记者在新疆地勘局政治部主任薛洪伟那里,看到了一位当地地质队员书写的真实而感人的歌曲。他这样写道:同是这块地方,它的变迁使人难忘:昨天,这里不是留恋的地方,天苍苍、地茫茫,稀疏的剌剌草,风起水飞扬,大漠戈壁甚凄凉;今天,这里已是瞩目的地方,钻机隆隆震矿床,排排岩矿心,标绘图纸上,地质队员辛勤探宝藏;明天,这里将是工业起飞的地方,座座高炉幢幢房,块块金属坯,车车运远方,采冶繁盛一派新气象。富饶的大地,勤劳的人民,新疆一定会富强!
    昨天、今天、明天的难忘与变迁,同样道出了天山区调行的美妙愿景,也道出了我们年轻人的无限情怀。此时,遥望天山南北,人们想说:祝福您,新疆358区调项目;祝福您,我们年轻人!| (摘自《在中国矿业报》作者 焦鸣)